故事由1928年開始,在民風純樸的漁村裏,女教師大石春風化雨、盡心盡力教導一班天真爛漫的小孩子,建立了一段既是師生,又像母子般的深厚情誼。可惜不久戰爭的陰影便籠罩著小漁村,老師用的教科書竟也被指爲荼毒小孩子思想的工具。老師的丈夫後來也在戰爭中死去,村內不少男生被派往前線,前途未蔔。戰爭告終,老師複職,並與昔日的學生緬懷戰死的同學們……
1928年4月4日,大石久子到濑戶內海小豆島小學某分校赴任。此地孩子們只有到五年級時才會從分校轉到離此五裏的總校去上學。當她騎著新式自行車穿著西服出現在村子裏時,給村子帶來的極大的衝擊。就這樣,她第一次走上了僅有12名學生的分校講壇。可是第二天,她就扭了腳住進了醫院,孩子們走了八公裏路去去看望老師,並拍了紀念照。大石因爲不能騎車,就轉到該校教書去了。五年後,日本軍國主義不斷推進,孩子們也從分校轉到該校來上學了,大石也結婚了。因爲戰爭,孩子們遭遇了很多變故,大石開始對教育産生了懷疑想要辭去老師工作。“24只眼睛”畢業後第八年,在支那事變、日德意志防共協定簽訂的曆史動蕩中,當年的孩子們死的死,殘的殘。大石再次踏上分校講台,激動地流下了眼淚。